育儿心理 | 别跟着我,小屁孩儿

小狮子已经两岁零八个月了,各项大运动发展的都很顺利,3个月翻身,6个月匍匐爬,1周岁可以独立行走。从一岁半开始说话到现在,已经能说的很溜了,日常的沟通交流都比较顺畅,有时候爷爷爱说一些反话,他也都能分辨得出来到底是夸奖还是批评。比如爷爷说:爷爷喜欢听你哭,你哭得可好听了,妹妹哭得不好听。他就会说:我不哭了,哭太丑了。这是因为之前他经常一言不合就哇哇大哭,有一次我就跟他说:你去照照镜子看看哭丑不丑?他屁颠屁颠的跑过去照镜子,还龇牙咧嘴的表演,然后悻悻的回答:丑~

在家里,小狮子调皮捣蛋,没少挨说,经常把大人们气得头顶冒烟。但是在外面他还是个很乖的宝宝,而且运动能力很好,小小的人儿在公园里跑跑跳跳,敢自己爬到高处玩大滑梯,遇见的人都会夸他,这个小朋友真厉害啊。他喜欢跟小姐姐玩儿,碰到自己看着顺眼的姐姐,就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跑,有些小姐姐愿意带着他一块儿玩,有一些腼腆的小姐姐就躲着,不跟他一起玩。不过他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开心,还是该怎么玩就怎么玩。

这次照例是睡完午觉,奶奶带着他和妹妹出去玩,又看到几个小姐姐、小哥哥在玩,他跟在人家屁股后面,结果有一个小姐姐就很嫌弃的说:别跟着我,小屁孩儿!这应该是他遇到的第一个这么直截了当拒绝他的小姐姐。当时,奶奶在一边看着妹妹,也没有听清楚,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

在回家的路上,小狮子就开始自言自语起来:怎么说我是小屁孩呢,我明明是个好宝宝啊。这时奶奶详细一问才知道刚才发生的事情。奶奶就安慰他说:没关系的,你想跟小姐姐玩,但是小姐姐不一定喜欢跟你玩,这是正常的。一路上,他一直叨叨着,奶奶听了也是觉得好笑,这小子还“记仇”了。

奶奶跟我说了这件事情,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他平时在外面被别人夸惯了,他习惯外面的人都夸他,几乎没有听到不好听的话,所以这一次他也算是受到了一点点的小挫折。这样也好,他会慢慢明白,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喜欢他,早一点了解这个现实,他也就不会那么敏感和脆弱。

我跟小狮子说:不是所有的姐姐都喜欢跟你玩,就像你也不是喜欢跟所有的小朋友玩,对不对?这是一样的道理。在大家的开导下,小狮子已经理解这个道理。当爷爷问他:那个姐姐说你是小屁孩儿的时候,你心里难受吗?他笑嘻嘻的回答:有一点儿。

我看到他那个表情,心里也乐了,他已经释怀了。

之前也看了许多文章和书籍,都有提到对孩子适当的夸奖,有助于建立孩子的自信心。“你真乖!”“太棒了!”这类空洞的夸奖非常不提倡,孩子刚开始听到的时候会很开心,但是时间久了,他会觉得很敷衍,也不会起到鼓励的作用。“你真聪明”“你真厉害”这类夸奖也不可取,这样的夸奖会让孩子误以为做得好是靠聪明,而不是努力。而一旦宝宝做的不好,他会认为是自己不够聪明,从而陷入对自我能力的怀疑,对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很可能会一蹶不振。

那么应该怎么夸?要具体的夸好的行为,比如:“宝宝会自己吃饭了,妈妈给你点个赞!”“宝宝今天睡醒起来没有哭,很棒哦!”这样他就会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会继续强化这种行为。

当然,总是夸奖没有批评的声音,也是不可取的,不利于孩子建立完整的自我认识,因为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缺点,会有做得不好的地方。

孩子出了家庭这个圈子,在外面难免会听到其他人批评的声音,听惯了夸奖的孩子,会对批评的声音特别敏感。所以才有现在新闻里经常出现的,有些孩子在面对考试失利以及周围人的质疑时,选择自杀或者杀人等方式来逃避问题。这些都是心理承受能力不够强大,抗挫折能力弱的表现。

孩子如果犯了错误,那么我们就应该就事论事,不能诋毁孩子,有些家长不会好好讲道理,只是恼羞成怒的吼道:“你怎么这么笨?怎么说都听不懂!”“你为什么抢人家玩具?玩你自己的玩具!”这种只是靠发怒、声音大来威慑孩子,孩子并不能从中吸取教训和学习好的行为习惯,他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所以孩子有时候不听话的根本原因是家长缺乏耐心,没有把孩子教好。

在跟娃相处的日常,我也时刻想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因为我知道自己是他模仿的对象,如果不能做个合格的家长,那么很可能就会教出一个熊孩子。

对孩子的夸奖要言之有物,对孩子的批评要有礼有节,让孩子对自我有客观、正确的认识,这样面对压力和挫折时,才不会轻易被击垮。

“别跟着我,小屁孩!”
“我不是小屁孩,我是好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