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于教育是工具的存在,而不是教育本身
什么是教育?
教:传承知识;
育:养育生命。
土地生产的粮食为人类提供生命之源,而教育则为人类提供精神之源。如此,人类才得以在地球上生生不息了数百万年。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活动。因为有了教育,社会才得以有文化的传承和科技的进步。
教育不只是学校教育还包含着家庭教育。 如今,科技不仅改变了生活,也改变了教育的方式。
学校教育
上个世纪90年代
老师们需要提前备课,写好教案,在课堂上一边讲课一边板书,有的老师粉笔字写的非常漂亮,板书也很整洁、清晰,到现在想起粉笔在黑板上发出唰唰的声音,都觉得亲切又美好。曾经无数次在梦里,坐在小学的课堂上,窗外明媚的阳光洒在桌面上,甚是怀念。老师们不会留很多作业,有时候作业是可以在学校里做完的。
校外没有什么补习班,兴趣班也很少;电脑和网络都没有普及,更谈不上线上教育了。直到高中的时候,才有学校的教课老师组织语文、数学、英语之类的补习班,上补习班的人也不多,只有真正需要补习的同学才会去,家长之间不会攀比,也不会焦虑。
进入21世纪
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的教育理念受到重视,教育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教育齐开花。
我是在上大学以后,才有老师在上课时用PPT课件讲课的学习经历。不过那时候特别不喜欢上大课,老师面对着几百个学生对着PPT干巴巴的念,真的是昏昏欲睡。
那时候觉得上课讲PPT的老师真的很偷懒,把书上的东西搬到PPT上,然后再照着念,这有什么意思,我们自己也可以看啊。喜欢上小班课,老师不用PPT讲课,而且不会照本宣科,讲的有意思,吸引人。
现在,幼儿园里的孩子们都已经在课堂上看投影、看PPT课件了吧。这俨然已经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标配。如果是老师们精心制作的教学课件,再加上生动的讲解和有趣的互动,那么真的不失为一堂精彩的课堂教育。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线上教育的一片繁荣,教师直播、网课视频是这段特殊时期让学生们在家里坚持学习的有效途径,但这种教育形式并不适合常态化。师生互动的课堂教育形式才是最高效的。
老师的教学能力逐渐被科技产品弱化
在我的印象中,老师都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非常负责的人。上小学的时候,考试的题目都是老师自己设计的,甚至打印机还没有普及的时候,试卷都要老师自己手动印刷。有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不好,老师也会在放学后留下学生再单独辅导。
现在,科技的发展为老师们提供了更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也减轻了许多重复性劳动的压力,这是好事。但是,也催生了某些老师们在教学工作中的惰性,就比如大学时照本宣科的老师。也听说现在有些老师会在教育APP中给学生布置作业,或者从中出考题。在课堂上,老师没有尽心尽力的教学生,要靠家长课外时间为孩子报各种线上线下的辅导班。每当听到这些,我都觉得很惊讶,现在的老师都是这样子教育学生的吗?真的很让人难过。
因为科技的进步,教育资源得到极大的丰富,老师们更可以提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精进自己的教学水平,这明明是对教育事业利好的事情。为什么反而懈怠了?
科技使老师的工作环境也变得多元化起来,以前老师只能在课堂上面对学生讲课,而现在可以通过音频、视频等手段录播课程、直播课程供学生在网络上付费观看。也许因为这个原因,让老师们在课堂的教学能力和责任心都被弱化掉了。
家庭教育
上个世纪90年代
家里没有很多玩具,父母不会监督孩子写作业,都是靠自觉。考试成绩不好,有的家长简单粗暴的打一顿;有的家长则是唠叨一通,最后再叮嘱一句:下次好好考;还有的家长会反过来安慰孩子:没关系,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努力,做什么都可以成功。
也经常会听到说:谁谁家的家长整天打麻将,孩子却能安安静静的在自己屋里学习,成绩还特别好;谁谁家父母离婚了,但是孩子成绩没有受影响,也考上了好大学;谁谁家的父母成天棍棒伺候,结果两个孩子最后都成才了;谁谁家的孩子钢琴弹得好,学习成绩也特别好。
那时候似乎大部分学生都是散养的,家长们也没有什么科学的教育理念,孩子成才的环境各种各样。
大部分家长也不会教孩子树立什么人生目标,上学的目标似乎就是能考上大学,当然考上好大学那就更好了。
进入21世纪
一句“3岁之前是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家长们迫不及待地带着还没有上幼儿园的孩子去早教班,或者是在家里上线上的启蒙课,真人互动、AI互动等等,恨不得自己有金山银山,孩子能有三头六臂,这样就可以把所有能上的启蒙班、兴趣班都上了。总之,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很多学生在休息日也不得空闲,各种辅导班、兴趣班从早上排到晚上,身心俱疲。
家长与孩子在一起相处的时间越来越短,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亲子问题。家长们一边在互联网中寻找着答案,一边再继续犯着同样的错误。
就像那个任凭自己三个月大的婴儿哭两个小时不管,却在微信群里不停问问题寻找答案的妈妈一样,科技没有让她拥有更多的智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是连带着本能和常识一起都丢掉了。她让摄像头代替了自己的眼睛,而自己作为母亲的本能却迷失在伪科学育儿中,孩子真的太无辜了,令人心痛。
因为科技的便利性,家庭教育早已沦陷在各种知识和技能的习得中不能自拔
现在的家长是焦虑的,激进的,社会发展所带来的阶层压力让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有着很高的期待,都希望孩子可以进入比自己更好的生活圈子。
怀着功利心的教育,采取的行动也是盲目跟从的。
家庭教育不应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战场,在学校里,有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学习知识和技能;回到家里,学习做人的道理、生活的技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及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才是家长应该做的功课。
我们听到过许多课业优秀的学生,步入社会以后,无法适应激烈的竞争,或者无法得到他人的认可,甚至不能承受遇到的挫折,这些都是因为家庭教育这一环节的缺失所造成的遗憾。
最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先教会孩子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人,如何做一个于社会有益的人。
我是两个学龄前孩子的妈妈,还没有正式体会到孩子教育竞争的激烈,不知道那时的我能不能坚守住自己的阵地而不被裹挟着加入给孩子报班的大军中。
科技于教育是工具的存在,而不是教育本身
不可否认互联网及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带来了便利性、趣味性、丰富性,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可以接触到全世界优质的教育资源。在现代社会,学习似乎是唾手可得的事情,可是想要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已经变得比以往更加困难了。在科技产品少之又少的上个世纪,甚至电视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只要找个角落,人们就可以静下心来读书、看报、思考、写字;当电视出现的时候,很多人除了吃饭、睡觉,看电视则占用了大部分时间,学习和思考的时间逐渐变少;现在,智能手机、互联网的出现,年轻人开始在网络上刷新闻、追剧、社交,几乎无所不能,即使独自一人在某个角落里,也无法进行深度的学习和思考,因为没有足够的自制力来抵御科技产品的吸引和干扰。
各式各样APP出现的目标是尽可能吸引更多的用户,针对目标用户研究相应的增长策略以便增加用户黏性以及使用时间,最终实现盈利。我们的使用频率和使用时间是这些APP生存下去的重要指标。学习于人类是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应该利用科技来更好的服务于教育,而不是任由它们消磨掉自己有限的生命和时间。
科技的发展催生了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只要点击搜索就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我们自以为是互联网的主人,殊不知早已淹没在无穷无尽的信息海洋中。互联网中的大部分信息于我们来说是毫无意义的,又有多少有意义的信息是能被我们搜索到的,对信息的理性选择和屏蔽是我们在这个时代所应掌握的重要技能。
我认为,教育终究要回归它的本质,科技只是作为工具存在于教育大厦中的一隅。理想的教育环境永远离不开有责任心和爱心的教师以及理性且耐心的家长,科技无法取代这两者的地位,教师、家长对学生、孩子面对面的教育和沟通不仅仅是知识、文化的传承,更是因为这传递过程中所产生的人文教育独有的情怀和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