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第一次为人父母不用考试?因为养育孩子是本能!

“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如果当父母这件事,也能通过考试持证上岗就好了。”

“如果父母也要考试持证上岗,你能毕业吗?”

养育孩子出了问题,真的是父母执业考试就可以解决的吗?其实与考试无关!

互联网就像一面照妖镜,发现了许多不合格的父母,才有了近几年网络上出现的许多关于“父母应该持证上岗”的热烈讨论,虽然是戏谑,却也值得思考一番。

如果家长需要学习如何养育孩子并通过考试后才可以成为父母,那么孩子是不是也应该自带一份使用说明书,让家长可以照着这份说明书来学习如何正确教养孩子?不然,如果真的有考试的话,考试意味着标准化流程,那父母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去学习,学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合格的?专家和育儿书里说的就完全正确吗?每个孩子都适用同样的养育方式吗?

对于上面所提出的问题,如果你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那么即使有育儿考试,通过的人也未必就能成为合格的父母。因为现实中,成绩好,而实践差的,大有人在。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如果真的有上帝的话,为什么他创造了婴儿这种生物,却不附带使用说明书?就像许多傻瓜产品一样,生产厂家也会懒于再附送一份说明书,因为你只要看到产品就知道它怎么使用。

很多人调侃说:婴儿不是傻瓜产品,它就像外星生物,情绪复杂而多变,完全无法沟通,没有使用说明书,只能不断试错,即使向经验丰富的专家或过来人请教,也未见得能照单全收,每个孩子的品种都不一样,怎么养,还要靠自己去摸索。真的是为难了各届父母。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人也是哺乳动物,和其他动物有相似的属性。记得以前好像在哪里听到类似的话,如果在人生中有什么想不通或者不懂的地方,就去看看赵忠祥老师的《动物世界》。人类社会和动物世界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透过动物的世界可以学到和了解很多。

你见过哪种动物是需要通过学习才会养育幼崽的?生养皆靠本能!

许多人会觉得“本能”这个词具有动物性,放在人身上略显低俗,因为我们的认知中,只有动物生存靠本能,人类因为有理性的思考能力而有别于其他动物。可是,一味的推崇理性,而弱化自己的本能,这样真的好吗?

一个小猩猩不小心触电了,在它被电的那一瞬间本能的跳开,然后身边的家人本能的迅速把它搂在怀里,那心疼的模样着实令人动容。

动物尚且如此,人类对自己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也完全出自于本能,是天性使然,这一点不需要学习,更不需要通过考试来证明。只要尊重人类的天性,我们完全可以照顾好自己的孩子。

婴儿出生以后,头三年基本上是养育的过程,吃、喝、拉、撒、睡、玩,孩子通过哭声向父母传递自己的需求,稍微大一点会通过简单的语言、表情、动作来表达需求。我们完全可以参考动物界的方式,依循本能,愉快的和孩子一起享受生命最初的时光。

通过理性总结出的育儿理论都是真理吗?有些可能是坑!

现代人讲究科学育儿,对于如何照顾孩子的问题都要看看育儿专家或者书本里是怎么说的,仿佛不这样做,就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养育者。从孩子出生就开始焦虑,生怕没有按照正确的育儿理念去做而耽误了孩子的成长。

可是,那些育儿理论就一定是正确的吗?即使是正确的,我们的孩子就一定要按照这个理论养育才能健康成长吗?我们常说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其实孩子的说明书都刻在它的天性里,那么父母完全可以根据孩子自己的天性特点来决定如何养育才是最合适的。

因为现代社会所带来的压力,使得父母们都想要找到一种更轻松的育儿方法,恨不得孩子一出生就可以独立生存下去。但这是违反自然规律和天性的。没有哪种哺乳动物可以一生下来不靠母亲的哺育就可以独立成长。

有一个比较著名的育儿理论——哭声免疫法,即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完整睡眠训练法。这个方法的确可以训练出一个极少哭闹、让妈妈省力的乖宝宝。但是,这理论背后的真相却很残酷。

1928年约翰·华生出版了《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一书。他创造了一种行为矫正式的儿童养育体系,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塑造和矫正。华生认为对待儿童要尊重,但是要摆脱情感因素,以免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可是他却不知道,母婴之间最重要的部分恰恰是情感连接,没有经历过亲密哺育的孩子最终可能会成长为一个没有情感的行尸走肉,华生之所以能够创造出这套理论,正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个丧失本能、情感冷酷的人,而他的孩子也是在这种实践中长大的。被哭声免疫法养育长大的孩子,后来轻则睡眠障碍,重则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裂。付出一代美国儿童的幸福代价后,引起了人们深深的反思,这种方法已被欧美国家彻底摒弃。

有些育儿理论,父母们看看就好,不要太当真。

父母到底应该如何养育孩子?遵循爱与自由的天性!

养育大宝的时候,我也曾焦虑过、迷茫过,在网络上搜索和阅读各种育儿理论。

提倡纯母乳喂养,明明奶水不够,也不敢给娃填奶粉,结果娃天天饿的哇哇叫,全家人休息不好,围着娃大眼瞪小眼,还以为娃生病了,饿了半个月,眼看着出生时胖乎乎的娃成了非洲难民模样,填了奶粉,娃满月的时候终于看着有人样了,到现在为止,也健健康康的长到两岁多;

娃白天睡觉少怎么办?白噪音哄睡法,对有些宝宝管用,但是对我娃却不管用。奶睡到底好不好?这里的奶睡指的是母乳,大部分人说奶睡不好,讲了一大堆坏处,但是实际上它确实是安抚宝宝的最佳利器,妈妈也省力,因为那些理论的存在我也很矛盾,直到听到有人说动物界的妈妈们不都是奶睡吗?这是天性,为什么要剥夺这种本能。我豁然开朗,对啊!人本质上也是动物,为什么就不可以奶睡呢?

老大照书养,老二照猪养。我确实实践了这句话。

老二出生后,就基本上不太会在意那些育儿方法,照着人类本性去养就好。

母乳不够?填奶粉!因为个人的体质原因以及现代环境的复杂因素,不是所有妈妈都有足够的奶水,这是可以理解的,不能为了纯母乳喂养就让娃饿肚子;

奶粉吃的少?不用管!娃爱吃多少吃多少,二宝比大宝当时的奶量少了将近一半,但是并没有妨碍她成长,甚至比哥哥当时长得还大,八个月长出了十月龄的指标;

娃睡觉不踏实?果断奶睡!二宝确实比大宝更粘我,而这正是良性互动的亲子关系;

娃三个月还不翻身?身体各项指标都正常,不担心!娃五个月终于翻身,结果就开挂了,六个半月会匍匐爬,同时还自己练习坐,七个半月的时候,爬、坐、扶站一起都会了。

常言道三翻六坐七滚八爬,娃们并不会那么精准的踩着同一个节点去成长,娃们的成长轨迹千差万别,或早或晚;养育娃的方式也不只有一种,无论哪种方式,只要遵循生命的规律,合理养育,他都可以健康长大。

与其不停的寻找和辨别那些真真假假的育儿理论,不如用心去感受人类的天性,用作为母亲爱的本能亲密抚慰,遵循幼儿的本能,按需喂养,一定不会错的。

孩子哭了,就抱起来安抚;孩子夜里饿了,那就吃奶;吃多少奶,看孩子的胃口;妈妈想更好的休息,躺着喂奶也没什么问题;孩子喜欢爬,那就给他提供适合爬行的环境,让他尽情的爬;孩子想玩,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的玩,撕纸、咬玩具、扔东西,都没有问题,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让他顺应自己的天性,父母少一些控制,多一些爱和自由,大人和孩子都会觉得轻松快乐。

什么时候开始吃饭、什么时候自主上厕所、什么时候睡整觉、什么时候分床睡......这些生理和心理的问题待孩子发育到某个阶段,自然就可以完成,不需要刻意去强制必须什么时间就要学会。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只需要顺其自然,静待花开就好。

那些社会新闻里出现的因为照顾不周而使孩子致残致死的不合格父母,表面上看是缺少育儿常识和理论,但实际上是缺少爱心和丧失了母爱本能的人。为了践行所谓的科学理论,能够忍受孩子几个小时的哭泣而无动于衷的母亲该是个内心多么冷漠的人。

父母作为一个合格的养育者应该具备哪些素养?爱心和思考必不可少!(理性和本能都在线)

在没有科学育儿理论的古代,受文化程度限制的母亲们即使不会读书写字也依然可以依靠作为母亲的本能和常识把孩子养育成人,比如孟母三迁的典故;现代社会,我们也听过许多没有文化的农民父母培养出了优秀的孩子,而有些高知父母对孩子的教养却失败了。

父母是否是合格的养育者与学历无关,与财富无关,与地位无关,因为看过太多知识、财富、地位的巨人却是道德、素养、思想的矮子。

首先,做父母之前,要做好一个人,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拥有良好道德和正确价值观的人。

其次,要做好自己,如何才能做自己?那便是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不会浮躁,常保持一颗安定的内心。即使不懂很多知识理论,也可以借助常识通过思考去分辨如何做才是于人于己都有益的。

为人父母在育儿的道路上,要警惕一切让自己感觉拧巴的地方,思考是否违背了人类生理和心理最基本的需求,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即使再权威、再科学,那也是不合理的存在。

正视并了解人类自身的天性,依靠(爱的)本能和思考的力量,做个合格的父母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