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考虑要不要生二胎?我已经在教育二胎的路上狂奔!

自从国家出台放开二胎的政策以后,网络上就一直绕不开关于“是否应该生二胎”的讨论,打开知乎,搜索“二胎”这个话题,可以看到有近二十万的讨论。“二胎要不要生?生了以后怎么教养?”这是中国人独有的话题。

为什么生养二胎会成为一个话题?

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前,生一个、两个、三个,十个没有人管,也没有人会因为生几个孩子这样的问题而犹豫不决或者焦虑不安。生不生,生几个,全凭自己愿意。当年搞计划生育是因为有“砖家”提出中国的人口增长太快了,于国家来说是负担,为了快速提高国家综合实力,采取了这种一刀切的极端政策。

现在看来,这是缺乏远见的失败政策(哪怕规定最多生两个也比只让生一个好啊),中国在经济发展中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还未成为发达国家就开始要步日本的后尘进入老龄化。人口结构断层、家庭伦理关系的缺失、人口增长率的显著下降对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影响等等,这些都是计划生育政策所带来的后遗症。

还有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便是独生子女这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生育观都被这个政策所深深的影响。80、90甚至是00后独生子女,都是在计划生育大潮中幸存下来的人。虽然当年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时候有多少人是不满意的,不理解的,可是在三十年近乎不尽人情的严苛管控下,人们已经接受并认可只生一个孩子好的思想(尤其在我的家乡东北三省,当年计划生育执行最彻底的地方),它已深深的烙印在几代人的意识中。

当年计划生育的宣传口号之一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实行计划生育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人的意识和行为是有惯性的,即使现在国家放开二胎政策,也不是“砖家”所预测的那样,有多少适龄生育人口就会生出多少个孩子。人毕竟不是机器,生孩子不是开开关,说开就生,说关就不生。

人是有思想的复杂生物,以前生孩子在人们的意识里是天经地义的,现在生孩子在年轻人看来并不都是理所当然的,观念的变化使得生育意愿也变成了决定人口出生率的重要指标。过去旧的生育政策和现在新的生育政策在这些适龄生育男性和女性的脑中反复激荡后,经济、生理、心理以及家庭关系等等都被拿来衡量是否要生育二胎的借口和说辞,二胎话题便由此产生。

生育孩子不是人类的本能吗?

是的,生育孩子本来是人类的天性。可是,天性也会被后天人为干预的因素所抹杀掉。当“砖家”们自以为是的在讨论生二胎会不会带来新一轮人口爆炸的时候,年轻人已经在考虑生孩子是否有必要,可能一胎的出生都不能保证了,更别提生二胎。

这种反人性的急功近利的政策终于结束了,可是它的影响可能要持续很久。生孩子这个事情,要相信人类是有自适应能力的。历史上,很多国家都有经历过婴儿潮的时期,但是现在都成为了低生育率的国家。这是为什么?

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尤其是女性的受教育程度)、社会经济水平趋于发达,人们生孩子的意愿自然会降低。女性文化水平提高,会促使其更多的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自我价值体现的多元化,改变了只能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自然不愿再把生命都花费在生育孩子上,因此,不需要计划生育,人口的生育率也会自然下降,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比如: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北欧国家社会经济水平发达,且人民受教育程度高,生育率较低;印度、非洲等国家经济水平欠发达,人民受教育水平较低,生育率就偏高)

如果不考虑其他外在因素,你会不会选择生二胎?

我们不妨把问题想的简单一点,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身体健康又正值适合生育年纪的你希望自己有两个孩子吗?如果希望,那就生;如果不希望,那就不要为难自己。

不要说什么我要把所有的爱倾注在一个孩子身上,不想因为生二胎而使孩子得到的爱减半。难道真的生了两个孩子,你对孩子的爱就不能完整了吗?如果这样的话,是不是可以认为,你成家以后因为和老公(老婆)相爱,你就不能爱你的父母了;生了孩子以后,因为要全身心爱孩子,就不能爱你的老公(老婆)了,人类的感情是这么脆弱、寡淡,不能承受生命之重吗?

更不要说什么要把所有最好的资源投资在一个孩子身上,这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精英或者是人中龙凤。如果非要把养孩子看成是投资,然后还要讲究投资回报率的话,那我不得不杠精一回,投资学上还讲究说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如果从概率论的角度来看,一个孩子成才的概率不一定会因为你投资的多就提高很多(因为成才也取决于个人的天赋),而两个孩子中有一个能成才的概率却是只有一个孩子的两倍。但是养育孩子并不是简单的投资行为,也不是单纯的概率学问题。

孩子是你生命的延续和感情的升华,听从你内心的感受,去做选择。

如果生了二胎,经济条件是制约孩子成才的重要因素吗?

现代中国人养育子女是件费时费力又费钱的事情,所以孩子经常被我们戏称为“碎钞机”、“吞金兽”。遥想老一辈人,生养三五个是常事,没有像今天年轻人养孩子这般烦恼和痛苦。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

以前,生多少孩子是自愿的,生一个孩子有一个孩子的养法;生五个孩子就有五个孩子的养法,能否成才也全是看父母怎么教育,成才与否与生几个孩子没有太大关系。

后来,计划生育只让生一个孩子,所以大家都是一个孩子的精细养法(拿吃饭举例,吃的太精细会造成营养不良,而孩子养的太精细,身心也会变得脆弱,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敏感体质,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原因),社会又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贫富差距逐渐拉开,经济水平被看成了养育孩子成才的重要实力。不是说家庭的经济基础不重要,而是在能不能培养孩子成才的问题上不能全部倚赖经济条件。有太多经济条件好的家庭里出来的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道德问题、价值观问题等等。

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他可能会成为政治家、企业家、科学家、医生、白领,也可能会成为蓝领、农民、工人。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他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他自身条件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父母想让他成为什么样的人。

孩子如果自身条件有限,他可能适合成为一名蓝领,可是父母觉得做蓝领不够体面,非要花大价钱让孩子出国留学学经济或者学医学,可是他学不来,迫于父母压力他又不得不去,那么他很可能就会产生心理问题,要么成为纨绔子弟,不学无术;要么承受不了压力,选择轻生;要么对父母怨恨,痛下杀手。类似的事情不是没有发生过。

家庭教育才是孩子成才的坚实基础,教育孩子只有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面对孩子的叛逆和不理解,父母们也很委屈,我每天拼命赚钱是为了什么?不就是想让孩子吃好、穿好、接受最好的教育,过上幸福的生活。不愿意生二胎,也是因为要给这唯一的孩子提供最多、最好的资源。可是,拿钱堆出来的教育并不是最好的,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我觉得凡事都有个度,对孩子的爱要适度,对孩子的培养要适当,为人父母学会如何平衡家庭各方面因素是非常重要的。现代人养育孩子很容易陷入一个失衡的状态,说我要给这个孩子全部的爱。父母对孩子的爱真的越多越好吗?无条件的宠爱、无原则的溺爱,又或者是以爱为名的控制和制约,孩子在父母的爱中负重前行,无法自由呼吸,这种失衡的爱又毁了多少孩子。你也许听不到,孩子心中正发出无声的呐喊:妈妈,你可不可以少爱我一点,给我多一些自由和空间。

孩子所处的不同阶段,对父母爱的需求不同。婴儿在出生后的三年内,父母可以尽己所能百分之百的去爱护;过了这段时间,孩子会慢慢成为独立且开放的个体,他不仅仅需要父母的爱,还需要其他的亲情、友情以及自己对其他人、事、物的爱,这时父母可以用百分之六十的爱慢慢让孩子成长并学会独立;当孩子进入成年以后,父母只需要对孩子付出百分之三十的爱,而给足他们自由的空间。爱,适度就好,多了反而是压力和制约。

从某种角度来说,养育两个孩子反而能够平衡父母对一个孩子过度的关注与付出。当有两个孩子需要教养的时候,父母会更冷静和客观的去考虑每个孩子自身的条件,应该怎么分配家庭资源才是最合适的。而不是一股脑儿的把所有的精力、物力、财力全部都砸在一个孩子身上,也不管孩子是否需要,是否适合孩子。

如何教育两个孩子和睦相处,是父母必做的功课之一。有兄弟或者姐妹可以一起成长,对孩子来说是很好的人生体验。但是,听说现在很多孩子并不喜欢或者不希望自己有兄弟姐妹,也出现了家庭中孩子们之间关系恶劣,甚至手足相残的现象,但这并不是孩子本身出了问题,而是家长的教育出了问题。

对两个孩子的公平教养并不是物质的绝对平等就是好的,而是要教会他们懂得爱、分享、互相帮助、尊重、礼貌、谦逊等等一系列做人的品格,他们自会明白物质的多少不是衡量爱的标准。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是值得珍惜和爱护的。

小孩子在2、3岁时是很自我的一个成长阶段,所有的东西都是他的,想要什么就必须马上有,不然就会哇哇大哭。家里的哥哥正处在这个可怕的叛逆时期,他是喜欢妹妹的,但是妹妹还处在到处爬的阶段,有时候就会把玩一下他的玩具,他看到了,心里不高兴,不让妹妹玩,还会用手把妹妹推到一边。

我看到后会跟他说:妹妹很喜欢跟哥哥玩,她不会玩,你和她一起玩好不好?他有时候会说:不好!我就问他:妹妹特别喜欢哥哥,你喜欢妹妹吗?他会说:喜欢!然后还会亲亲妹妹,仿佛一下子唤起了对妹妹的喜爱之情。小孩子需要大人正确的引导才会发展出良好的品质和关系。

我也曾忧虑,未来两个孩子要学习知识还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经济压力好大啊。可是,现在我想通了,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兼顾很多东西,所以借此机会,好好观察并发现孩子的潜能,只在他最有潜力和最喜欢的地方下功夫就好了。

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由孩子自己说了算!父母只需要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做个智慧的引路人。如此,二胎的生养问题便不再是个难题。


你还在犹豫要不要生二胎吗?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我是两头小狮子的妈妈,关于教育孩子,如果您有不同的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