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父母能做的不是给孩子准备好一个现成的未来

现代的父母为何会如此焦虑?

从孩子出生,父母们就开始深谋远虑,要亲自为孩子安排好一切,从入学、升学到工作、出国,从买房、买车到结婚、生子,皆要未雨绸缪,为其筹措资金时刻准备着,觉得只有这样才是尽了父母的责任。这责任如此沉重,以至于很多年轻人对于做父母这件事都变得望而却步。

在全民讨论生二胎时,有父母感叹:一个孩子都不知道要花费多少精力、财力去培养,这要是生两个真不知道要怎么养;如果生两个男孩,以后买不起房子,连媳妇儿都娶不起。

我不禁要问:现在已经21世纪了,难道还没有进步吗?为什么孩子成人以后还要父母为其买房娶妻?难道结婚生子不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吗?就不能放手让他为自己的未来负责任吗?难道啃老族的出现不是因为父母该放手时不想放手造成的?

周国平在他的一篇文章《今天怎样做父母》中这样写道:“我想提醒父母的是:孩子的未来岂是你们决定得了的?他的未来,一半掌握在上帝手里,即他的外在遭遇;另一半掌握在他自己的手里,即他应对外在遭遇的心态和能力。对于前一半,你们完全无能为力,只能为他祈祷。对于后一半,你们倒是可以起很大作用,就是给他以正确的教育,使他在心智上真正优秀,从而既能自己去争取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有的苦难。倘若你们不在这方面下功夫,结果培养出了一个心智上的弱者,则我可以断定,有朝一日你们必定会发现,你们现在为他苦心经营全都是白费力气。”我觉得这段话说的特别好。

父母们认为孩子难养反映出来的是现代人的一种急功近利的人生态度。社会浮躁,人心也跟着浮躁,大部分父母自己无所作为,但都想要孩子成为有作为的人,而成为一个怎样有作为的人,其实父母自己的心里也没有什么远大的目标,只是要求孩子要好好学习考上名牌大学,然后谋一个赚钱的职业,买房、买车、结婚、生孩子,如此而已。这和以前常常讲起的那个放羊娃的人生本质上没有区别。

现代父母的普遍做法是,物质上无微不至,功课上步步紧逼,精神上麻木不仁,这不是爱,而是害。做父母的很少有不爱孩子的,但是如何做才是真正的爱,却值得认真思考。

陪伴是让孩子获得幸福的源泉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如何度过童年时光是奠定着这个人未来人生能否幸福、是否走得长远的基础。

如今,教育学家呼吁父母要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舍得花时间和孩子游戏、闲谈、共度欢乐时光,让孩子能够享受到亲情的照拂,不得不承认,那些有亲情陪伴的孩子,各方面都不会差,即使不能够成为多么伟大的人,但是也一定可以成长为一个善良、温暖的人。

在保护孩子天性和智力的健康成长的道路上,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最有效的方式

让孩子真正喜欢上智力生活,乐在其中,欲罢不能,对学习充满兴趣,是智育的最大成功。在这方面,父母的榜样能产生显著的作用。熏陶是不教之教,是最有效也最省力的教育,好的素质是熏陶出来的。做父母意味着人生向你提出了一个要求:必须提高自己的素质。

《中国诗词大会》冠军武亦姝就是最好的例子,小时候的武亦姝也是非常顽皮的孩子,因为不满意父母对她的管教而成为一个“问题小孩”,父母很是着急。

一次,父母带着武亦姝去朋友家拜访,看到朋友的孩子非常喜欢读书,不仅看童话和故事书,连一本工具书都能看得津津有味。武妈妈很是惊讶,忙问朋友是如何教育孩子的?答案出人意料:他们根本没有刻意培养过。

孩子的父亲是学者,母亲是作家,两人彼此相爱、志趣相投,家里藏书很多。房间的各个角落里都能够找到父母以及孩子喜欢的各类书籍,只要什么时候想读,随手就能拿到自己喜欢的读物。空闲的时候,全家人聚在一起读书,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这让武亦姝的妈妈很受触动,果然是言传不如身教啊,说一万遍“你应该这样做,不该那样做”,不如父母悄无声息地做给孩子看,让她受到熏陶,有所领会。明白这个道理后,武妈妈首先拿丈夫“开刀”:以后下班别老守着电脑玩游戏、看股票了,我们陪孩子一起看书、画画。不然大人在玩,却把孩子关在书房里学习,她难免会滋生抵触情绪。这才有了爸爸4点半以后关机陪娃的佳话。

就这样,在父母的长期感染熏陶下,武亦姝完成了从“问题小孩”向“谦逊才女”的蜕变。如今,在武亦姝看来,读书是和吃饭、呼吸一样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女儿的华丽蜕变,也让武妈妈深刻感悟到: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点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风化雨、自然无为的过程。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有能力创造幸福、享受生活,不是说要等你长大以后,而是从现在开始就享受生活!教育从来都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培养孩子的人生智慧和独立精神

如何培养孩子的人生智慧和独立之精神?让孩子拥有批判思维很重要。

许多年前,有一位耶鲁大学的校长曾在某个论坛上这样评论道:“目前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缺乏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一个是缺乏跨学科的广度,第二个是缺少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绝大多数亚洲国家的学校,本科教育是一个专识教育,一般来说,学生在18岁时就选择了自己终身的职业方向,之后就不再学别的东西了。学生是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他们一般不会挑战教授和彼此的观点,把注意力放在对于知识要点的掌握上,而不是去开发独立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不得不说,这个评论很是中肯。

也许有些人对批判性思维有误解,它并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那样真的去“批判”,而是指一种客观评估与思考,前提是个人独立的判断。用不同角度客观辩证地去看待同一事物,并且提出独立的观点,同时找到足够的证据作为支撑。类似于“独立发现真理的过程”,重要的不是“找到”真理,而在于寻找的过程和态度。

在以往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我们更多的奉行权威教育,学生要听老师的话,孩子要听父母的话,导致我们大部分人缺乏批判性思维。这就可以理解现在常常看到的一个现象,打开手机、电脑看到的铺天盖地的网络谣言和便于传播的各种耸人听闻的标题党文章。

网络暴力也源于这种精神的缺失,没有了解事实真相,只是看到了只言片语,就断章取义的大肆批评,恶言相向,还以为自己很有正义感,很有道德感,殊不知自己只是充当了别有用心之人的枪手。

最近,厦门一个中学老师因为被举报上课时讲流量明星而被迫停职,很多人站出来批判、谴责,但是真相是什么?是这个老师在讲《网络暴力》时拿流量明星举例分析而已。

现在的孩子真的比之前的任何时代都更需要批判性思维,因为这是个信息泛滥的时代,许多不负责任的舆论媒体的存在增加了我们客观认识这个真实社会的难度。

作为父母,我们要先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样才能成为孩子榜样的力量。

父母能做的不是给孩子准备好一个现成的未来,而是使孩子将来既能自己去争取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有的苦难。